书院学规
孔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是吾忧也。”书院立有学规,以示参学者立心之本,用力之要。言下便可持循,终身以为轨范,性德自昭。
一、立志
子曰:“士志于道。”孟子曰:“尚志”。为学之本,首定其志。志者,心之所之也。莫贵于人,莫灵于心。所趋远大,则其成也必远大;所趋卑陋,则终于卑陋。但初志或峻,而继焉怠、终焉忘者,则无以励之于后,故也。日对诗书,取圣贤之言行以为步趋,闻严师益友之督责以加惩戒,奋勉向上之心不间于瞬息。是未有学而无成,成之未有,不臻于远大。
二、博文
至圣诱人,首先博文。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中庸》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学至要,首重广博。经史子集,学贯中西,内外兼修。学问之始,首在四书五经。其书浩博,其理渊微。千圣精神蕴于其中,显而纲常名物,精而仁圣中和,无不俱备,非下实功无以窥其壶奥。
三、勤学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说命》曰:“惟学逊志务时敏,厥修乃来。” 勤则不至于间断,无间断则诗书之浸灌,义理之涵濡,日入日深,及其后也。忘其为勤,而德纯且一矣。每日读书几卷,温故知新,习之而悦,始终不懈,何患所以立乎?
四、尊师
《记》曰:“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书》曰:“主善为师。”又曰:“师道立,则善人多。”学敬之一字,学之者彻始彻终之要诀也。于此而不敬,尚望其居恒之常存敬畏乎?
五、择友
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礼》曰:“独学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读书之士,敬业乐群,自以取友为尚。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夫子言之详矣。当求益友、畏友以匡己所不逮,有失相劝,有过相规,疑则可以共晰,义则可以共趋。怠惰者群相策勉,勤慎者咸知则效。则学之有成,人生德业之所藉,未尝不系乎择友也。
六、立本
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大学》言:“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求学者不可不思,不可不慎。”何谓学习之本?《大学》言:“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何谓工作之本?尽己之能,尽己之性,外以全社会,内以和心灵。何谓社会之本,家庭之本?莫出乎“中”、“和”二字。《中庸》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七、躬行
《书》言:“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朱子云:“须要将圣贤言语体之于身”。今人生圣贤之后,凡我身之所未行者,皆古人之所已行。而笔之于书者也,故学问思辨,必以力行为归也。入院学人,先行后文,务须检点身心,理求心得,学求致用,力戒浮薄,归于笃厚。
八、内省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中庸》言:“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修身之要,贵以内省,制其平日一切浮妄之习,日乾夕惕,必日渐精进,弃旧图新,则可脱凡入圣。”
九、习艺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道之所在,必有所载,以道御艺,必能有所阐发。艺者非独以古者诗书六艺之文。诸生执经请业之余,抚琴弄墨、棋布错峙、习礼歌诗,从容涵咏,各艺留心习学,必能讲究贯穿,以艺证道。习艺者须知文艺无不从本心中流出,古人先器识而后文艺。又曰:“德行本也,文艺末也。”圣人有云:“习艺者,功夫在艺外。”习艺者不可玩物丧志,偏执一端,否则习艺愈久,离道愈远,岂不惜乎?
古人云:“镜不重磨,则尘封而翳聚;剑不淬砺,则芒顿而锋顽。”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期诸生争自濯磨,相与有成。处则为经明行修、束修圭璧之身,出则建致泽徽猷、彰黼黻鸿业,振宣文教之隆,峥嵘自立,郁为时栋,则不枉书院师友数十载之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书院亦与有荣施焉。尚其勉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