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国学课堂背景
巍巍中华,五千年文明璀璨。三十年风云变幻,当中国市场经济经历高速发展、人民物质极大改善、西方管理之术大行其道之时,随之而来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社会道德滑坡、精神匮乏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使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日趋被重视,同时西方社会管理思想中众多问题的产生,使得全球都在寻找新的思路以重构社会的价值观及社会管理思维,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为此,国家高瞻远瞩,以俯瞰东方的大视野,提出了“以德治国”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理念。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十七届六中全会鲜明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十八大报告中更是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
——2013年3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习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