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宝万之争看中国商业伦理的发展趋向
文/新儒家学者,九州书院创始人兼山长谭耀华
前言: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股东与管理层之争,而是中国未来商业伦理之争,从中似乎可以看出中国未来20年中国商业伦理的发展趋向。
近段时间,在中国商界最热门的谈资莫过于万科管理层与“强行入室的野蛮人”宝能系之争,万科创始人王石以极其强硬的口吻拒绝了宝能系的强行进驻,其核心的理由是宝能系信用不够,特别是对其发家过程也就是资本的来源予以强烈质疑,指出其来路不正,利用循环杠杆等高风险工具进行资本运作,可能散布管理层不和的谣言并且利用其它方式分化瓦解万科管理层和员工,称其为不择手段的野蛮人,表明了与野蛮资本抗争到底的决心。
从表面来看,这类争端在中国企业界不在少数,宝万之争只不过是众多争端中比较耀眼的那个。上至商界精英和媒体,小至股民和普通百姓,仅仅是多一个谈资而已,和以前王石先生与某女性的笨笨红烧肉一样,时间一长,就淹没在众多层出不穷的新鲜事里了。
但从本人看来,这将是中国现代商业伦理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和分水岭。
这件事情发生后,社会基本分成两派,一派是所谓的合法派,认为只能资本是合法的,按照市场规则办事,无可厚非,至于小股民的观点,更是只要能赚钱就是合理的,高喊钱多说了算。一派是所谓的合情派。认为资本也是有价值观的,资本也需要有商业道德,这样才能为企业和用户带来长久的利益,也有利于企业的稳定。
从资本的历史来看,早期的资本无任何商业伦理和道德可言,凡是赚钱的都是合理的,马克思说:“自从来到人间,资本的每一个毛孔都是肮脏的和血淋淋的”,又说“资本有了百分之二十的利润便活跃起来,有了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就会铤而走险,有了百分之百的利润就敢践踏一切法律,有了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就敢冒绞首的危险.”,这个时候是典型的原教旨资本主义,资本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企业存在的最大理由就是利润,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这种只问结果不问过程,“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的观点逐渐影响到了社会的健康长远发展,也不利于企业与消费者及社会的共赢,无商业道德的短期急功近利的行为必然影响到消费者的长远利益及企业的长远发展,一些优秀的企业开始反思,逐渐对企业道德拷问产生了商业伦理学,“罪恶的资本”向“良心的资本”的发展过程中,资本得到了更长久的合理回报。
目前中国尚处在资本早期阶段和中期阶段转变的过程中,过去三十年中国资本是完全的逐利型,无任何商业道德可言,这也是造成企业短命,产品问题严重到以至到成为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有觉醒的民众开始逐渐关注资本的价值观。
从中国数千年商业史看来,中国历史曾经创造过优秀的案例和成功经验,明清之际,晋商、徽商兴盛数百年,不少企业经营历史都过四五百年,直至建国初期,真可谓基业长青。其崛起和长青的根本秘诀就是对商业伦理的超常规关注和实践。无论是从人才的招募标准和培训内容,职业经理人的选择,企业经营模式和业务规则等都深深的打上了中国儒家的以义取利义利合一的经营观,在经营的同时,将大量资本用于购置义田,兴办学校,尊老扶幼,保留和发展当地文化等,使资本获得了发展所需的稳定社会环境与人心支持。种种经验,值得我们现代企业反思和借鉴。
从本次事件来看,万科是中国企业的标杆,王石对于收购资本来源和过程的拷问正是中国商界开始道德的自我觉醒和提升,将带动中国经济走向更加健康、稳定、长远的多赢模式,也将影响着千万家企业的价值观和行为,使企业家从草根型的才商走向多赢式的儒商,以至于影响远大的哲商。
也希望在转型中的中国资本界,还是要讲究老祖宗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否则未来就要跌大跟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