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源读书会】学友分享:经典认识的升华,经典学习的启明经典认识的升华,经典学习的启明
——《论语》品悟第二期班马敏同学
![【品源读书会】学友分享:经典认识的升华,经典学习的启明 【品源读书会】学友分享:经典认识的升华,经典学习的启明]()
对经典认识的讨论缘于一次同学聚会,一位同学他也是儒家思想的崇尚者,他说他首先赞同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是中华民族之魂。但他同时对儒学经典不容置疑表示了不理解,反问我四书五经历二千多年从春秋到二十一世纪的当今。人们践行儒家思想难道完全契合吗?难道没有不适合当今社会的方面?难道不需要一点点完善改进的吗?他认为这不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当时因为对经典认识不深,不全面,加上自己内心也是有一点点疑惑。并没有以另人信服的观点说服他。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我就这个问题向谭山长请教。山长从以下三个方面帮我理解经典:
1、为什么经典不容质疑、完善和改进?
首先我们要明白经典的形成过程。六经是孔子对他之前二千多年文明的总结和传承,孔子自称“述而不作”,对传统保持着高度敬畏。儒家的经典自三皇五帝始,至孟子止,经过了数千年人类历史的检验,才成为中华民族公认的经典。
2、经典承载的到底是什么?
经典所承载的是基于对人性和天理的思考,是超越时空的总结。经典承载的是道,是精神,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古人讲“天不变,道亦不变”,如果数千年来人性没有变化,为什么经典需要变化呢?时代是变化了,经典所表现出来的形式和方式发展变化这是很正常的,但不代表经典的精神需要发展变化。
3、经典的继续和发扬
对待儒家经典最正确的态度应该是“继续和发扬“,如同在树干的基础上开出了更多的枝叶和花朵,如此则欣欣向荣。
山长的指导让我受益颇深。我体会有三:
一,持经典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论点人。
其依托的主要论点就是时代发展了,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结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巨大变化。产生于2000多年前的经典就需要不断完善改进,以适应当今社会。山长的指导使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认识到这种看似有逻辑的观点其实是对经典认识的无知而产生的荒谬立论。
2000多年来的时代变迁讲的是科学技术的变迁,物质的变迁、社会的变迁、制度的变迁。也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迁。而经典所承载的是基于对人性和天理的思考,讲的是人性和天理,承载的是道,是精神。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只要这个地球还是人在主宰。人性和天理的标准就是自古一致,不以时代变迁而变迁。
所以“天不变,道亦不变”,所谓经典既非生产关系,也非上层建筑,而是对人性的规范。人性可能根据时代有不同的承载,而人性的本质是不变的,那经典就不容质疑、完善和改进。
二,对儒家经典继承和发扬的感悟。
首先历史上经典发展的沿革给我们的启示:先人孔子用“述而不作”敬畏经典的态度总结继承在他之前中华文明形成了六经, 继承和发扬经典。汉代以后的历朝历代乃至近现代的儒家圣贤、大家对儒家的思想都秉承敬畏经典依托当时实际继承和发扬经典的精神。其次理解了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继承和发扬经典,需要儒家经典来匡正国民的心理和行为的偏差。而不是经典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
三,经典学习的启明。
谭山长在讲课时说学习经典就是擦亮自己心灵的蒙尘玻璃,学习的过程就是擦亮玻璃的过程。通过九卅书院《论语》班的学习,点亮了我学习儒家经典的启明之灯。
![【品源读书会】学友分享:经典认识的升华,经典学习的启明 【品源读书会】学友分享:经典认识的升华,经典学习的启明]()
十八讲为我们一步一步深入地诠释了如何成为君子和践行方法。
1、感悟从“学”开始
《论语》班开篇第一讲君子的为学之道,使我明白了为什么要学经典,学什么,如何学 。从学习动机、学习方法正本清源,理清了我一些以前有疑惑的问题。我觉得这一讲起到了匡正学习经典根基的作用。
在第一讲“君子的为学之道”学习中体会比较深的是曾子的一段话:“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感悟到这三点反省的方法就是提供了擦心灵的玻璃的工具。曾子的这一段既提出了自省方法又提出了自省要求。与人谋而忠就无愧于与之打交道的人和事乃至供职单位。与友交而守信无愧于友,因此才能立身于世。努力学习即无愧于师,也无愧于自己,能让自己不断成长。
曾子的这段话使我感到惭愧。“忠、信,好学”三方面,特别是好学方面相差很大。我自认对“忠、信”是很看重的,基本能以此为行为准则,“好学”有初衷但努力不够。但学习了曾子的这段话,觉得差距还是很大的。差距在于每天反省和尽心竭力的。差距在于常常以各种各观原因为自己的不竭力,不努力找借口。
2、感悟君子自身修养
在“为仁、为孝、取义、求智、立信、立礼”这几讲的学习中,我明白对作为君子的自身要求。从“君子的修身之道,君子的修炼方法”中我学习到如何达到这一要求的途径。对我来通俗易懂,路径清晰,可实践性强,非常有指导意义。
其中我对“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感悟比较深。圣人对君子的思想修养,行为各方面提出了作为君子的自身要求,就是应遵循“义、礼、逊、信”四条原则。认为君子的思想道德修养的根本要符合于义,将求道为己任,行仁义不容辞,处处用礼约束自己行为。语言谦逊、表达得体,办事忠诚守信,取信于人。如此对照去做,思想道德、举上行为才能符合君子的要求。对照圣人的这段话,既让我明确了君子的要求同时也知晓了其中的差距和努力方向。
3、感悟君子的外交之道
学习“君子的言行、交友、侍人、处世”这几讲使我感悟很深。一是认识了什么才是君子的交往之道,明白了君子要如何与外界交住,明白了也就有了努力方向。二是理清践行的方法路径,收获非常大。我为自己绘出了对外交往的行事准则。言行:言行一致,言之有据,先行后言,谨言慎行,不走偏激。交友:做益友、交益友、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待人:侍人道,诚实正直,以和为贵,以礼节之。有胸怀,以德报德,以直报怨。处世: 处世之道,言忠信行笃敬,明辨是非,不跟风,兼听则明,不走极端,多角度换位思考。
4、学习中的应用匡正
现实中与人交往,由于观念不同、动机各异、手段有别,难免会面临别人的恩怨,以德报德天经地义,但以什么来面对别人的对自己的怨。孔子为在论语宪问中为后人指明:“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让我醍醐灌顶。
别人对我好,我对他好;别人对我不好,我也对他好。那么,对我好的人岂不觉得有些委屈。当然,为善是不求回报的,但是人心要求“正义”,要求每个人为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否则无以维系整体的秩序,也无以鼓励大家行善避恶。
以直报怨不是“以牙还牙”。“直”是指公平正直,因此可以理直气壮的以直报怨,让一个人为自己的作为付出相应的代价。“直”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改过迁善,不是为了报复。《论语》君子“交友之道”,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比较认可朋友抽屉管理学。认为人的精力资源有限,必须把朋友分层级管理,其分层的原则就是人可利用资源的大小。我曾经认为这是正确的。我在分别人,别人也在分我。现代社会竞争激烈,资源互换是王道。你想有好的资源的朋友,你首先成为一个有资源的人。随着这几年我渐渐觉得真有些不对。读了经典,在这一点上对我匡正的很大。
孔圣人对友分类标准是友直,发谅,友多闻为益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为损发。友的作用是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学习了“交友之道”端正了交友之道,将通过学习讲习来结交朋友,通过益友之间的切磋琢磨来辅助仁德的提升作为准则。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经典学习的路还很长,启明之灯刚刚点亮。我希望在以后不断学习中,灯越来越亮,照亮我的人生旅途,做一个新时代的君子。
——学友马敏,2017年7月
山长耀华先生点评:
班长日乾夕惕,精进不已,精神可嘉。守经达权,返古开新是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应有态度,君子立身处世,坦荡光明,同时有明确的方向和具体路径,上下通达,中正平和,乐天知命,人生圆融无碍。虽在尘世之中,巍巍然如泰山,洋洋然如江河。王阳明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品源读书会】学友分享:经典认识的升华,经典学习的启明 【品源读书会】学友分享:经典认识的升华,经典学习的启明]()
品源公益读书会
品源读书会依托九州书院丰厚的传统文化背景,强劲的实力专家阵容,致力于全方位提升中国社会精英人士的传统文化底蕴与人文素养。锤炼哲学思维,培养人文情怀,博学千年精华,顿开思想智慧。取名“品源”,意味“品味大道之源”,旨在学员内部搭建一个纯粹、私密、高端、安静、公益的读书平台,营造读书氛围,养成阅读习惯,感受“悦读”的乐趣,激荡思辨之精神。
![【品源读书会】学友分享:经典认识的升华,经典学习的启明 【品源读书会】学友分享:经典认识的升华,经典学习的启明]()
在这个国学娱乐化的时代,品源读书会坚持做纯粹的公益国学推广,也只是想和一些真正能够学习和看书的伙伴,一起纯粹的读读书。然而读书不是单纯的娱乐,国学也不仅仅是消磨时光的工具。什么是为人之道,做事之礼?并非只是口头说说或者偶尔的兴趣所致,我们还是要去践行到我们的日常生活,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并借此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提升我们的道德境界,塑造我们的高雅气质。
立德思辨 修身明道
微信栏目包括:【大师论道】【国学视野】【诗情画意】【古艺国粹】【回归文化】【礼乐中国】【悦读时光】【精彩回顾】等,以及书院最新的游学、讲堂、养生、专题研修、冬夏令营、国艺课程、公益活动、雅集沙龙预告。
近期课程:
10月14日 明道古琴公益体验课
10月20日 明道古琴第19期课程
10月22日 国学名师讲堂第93讲:庄子的人生境界,陈怡
10月28日 明道古琴公益体验课
咨询电话:021-56698912,60519420